《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奠基之作
發布時間:2024-04-07 08:53:57 作者:包頭熱力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為完整準確、全面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組織編寫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聯合出版。
筆者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特色及其教育意義》一文中,指出該教材的特色明顯: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專業性與通識性相統一、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并認為該教材的出版,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增強“五個認同”,有利于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文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的角度,分析該教材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必須“用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統領和指導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要優化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建設,把準研究方向,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著力解決我國民族學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論思想和話語體系所左右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近幾年來,民族學界部分學者先后在不同的場合探討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問題,有些學者認為必須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或“中華民族學”等,才能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為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民族學學科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已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
2023年2月,中央統戰部等四部門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服務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建立和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國家民委黨組2024年2月也在《求是》發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一文,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建設,加快民族類學科調整”,“著力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編寫,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指示精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和理論體系、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作了科學的闡釋。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除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教育意義之外,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奠基之作,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學學科建設。
為什么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奠基之作?因為該教材做到了“四個第一”:一是第一部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統編教材;二是第一部科學闡釋中華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教材;三是第一部全面論述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教材;四是第一部系統闡述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專著。本文就這些問題作簡要分析和闡述。
一、第一部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統編教材
近幾年來,學術界雖然也出版了幾本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的專著,但國家民委組織編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是第一部教育部統編教材。教材立意高遠、主線突出、特色鮮明,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對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具有開創性、先導性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還是民族教育工作的主線。必須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族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增強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強化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使中華民族不斷走向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該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統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統編教材,是一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的公共課教材,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體系、理論體系、史料體系、話語體系、方法體系的重要成果。
二、第一部科學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教材
中央四部委的《關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的意見》強調,必須“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深化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概念內涵外延的研究”。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等基礎性問題是學科建設的關鍵要素,也是編好教材的關鍵一環?!吨腥A民族共同體概論》科學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教材第一章科學闡釋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第一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科學闡釋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概念,使讀者明確了什么是“中華民族”,什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什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二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理念”科學闡釋了“十二個必須”、“四個共同”“四個與共”“四對關系”。這些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理念。不僅本科生需要了解,教學和科研人員及民族地區干部也必須熟悉。第三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淵源”系統論述了三個理論淵源,一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二是中華大一統歷史傳統,三是“兩個結合”。第四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系。關于中華民族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民族學界長期以來未達成共識。該教材提出關于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為糾正和消除民族學界各種錯誤思潮提供了根據。例如,關于中華民族的概念問題,民族學界不少學者都定義為“56個民族的總稱”。這一定義是不科學的,一是把歷史上的各民族排除在外,二是把香港和澳門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排除在外,三是把海外華人排除在外。該教材首先界定中華民族的概念,指出:“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各類人群浸潤數千年中華文明,經歷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共同體;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大陸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臺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在這一民族實體里,各族同胞已結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所有成員都已具有高層次的中華民族認同意識。各族同胞盡管具有不同的民族稱謂,但首先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共享著最重要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惫P者認為,這一概念是科學的、準確的。再如,關于中華民族的性質問題,學術界曾存在多種似是而非的觀點:一是認為中華民族不是實體,56個民族才是實體;二是認為“中華民族”是指漢族;三是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虛擬身份,是想象的共同體。該教材強調中華民族是實體,指出:“中華民族作為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作為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中國悠久歷史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雖然‘中華民族’的概念明確出現在近代,僅有一百多年歷史,但是作為民族實體,中華民族已經存在發展了數千年,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據上,該教材科學闡釋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也為消除學術界的錯誤思潮提供了根據。
三、第一部全面論述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教材
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關于中華民族的著作或教材,學術界已經出版了數十本。早在20世紀上半葉便出版了關于中華民族史的著作多部。例如,常乃德于1926年出版《中國史鳥瞰》第1冊《中華民族之構成及其發展》。1928年,他在《中華民族之構成及其發展》的基礎上修改成《中華民族小史》,由上海愛文書局出版。此書是中華民族史的開山之作。20世紀30—40年代,中華民族史的研究形成一股熱潮,出版了不少專著。如曹松葉的《中華人民史》(1933 年)、郭維屏的《中華民族發展史》(1936年)、李廣平的《中華民族發展史》(1941 年)、張旭光的《中華民族發展史綱》(1942年)、李震同的《中華民族的來源》(1942年)、馬精武的《中華民族的形成》(1942年)、俞劍華的《中華民族史》(1944 年)、臧渤鯨的《中華民族新論》(1945年)等。20世紀50—90年代,大陸出版界未見有專論中華民族的學術著作出版。進入21世紀后,出版了幾部關于中華民族史的專著。如蕭君和主編的《中華民族史》(上下冊,2001年)、田曉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2001年)、尤中的《中華民族發展史》(3卷本,2007),徐杰舜主編的《中華民族史記》(6卷本,2014年)等??v觀已出版的關于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專著或教材,有的從個別性的角度探討歷史上各民族的形成發展和變遷,有的則從王朝史、國家史的角度闡述各民族的歷史變遷,未見有從整體性的角度探討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發展及其規律的專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是全面論述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專著。從第三講起至第十五講,從整體性、規律性的角度系統探討,如第三講“文明初現與中華民族起源”、第四講“天下秩序與華夏共同體演進”、第五講“大一統與中華民族初步形成”、第六講“‘五胡’入華與中華民族大交融”、第七講“華夷一體與中華民族空前繁盛”、第八講“共奉中國與中華民族內聚發展”、第九講“混一南北與中華民族大統合”、第十講“中外會通與中華民族鞏固壯大”、第十一講“中華一家與中華民族格局底定”、第十二講“民族危亡與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第十三講“先鋒隊與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第十四講“新中國與中華民族新紀元”、第十五講“新時代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全書結構嚴謹,分析深入,全面闡述了中華民族歷史、現在和未來,綜合歸納了中華民族起源、形成、發展的變遷規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
四、第一部系統闡釋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辈娬{:“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薄吨腥A民族共同體概論》編者在第二講“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中,系統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并以大量的史料對此加以說明,指出在“中國歷史上,既有漫長的統一時期,也有時間不短的分裂時期。統一時期,族群大融合固然不斷走向深化;分裂時期,族群大融合也從未停止,甚至范圍更廣。每一次分裂后的重新統一,總能在更廣的基礎上進行更深的融合。伴隨著從秦漢至明清的古代大一統國家的演進,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在更深與更廣的不斷交替中發展前行”。此外,《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指出,共同性的增多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特征。這些共同性包括政治共同性、經濟共同性、文化共同性和社會共同性等。中國歷史上各族群互動頻繁,遷徙不息,其結果一方面是導致各族群之間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的整體。中華民族5000年的民族發展史,其中重要的一種大趨勢就是由松散到緊密、由可分到不可分、由多元到一體的不斷交融的過程。每一輪的族群大互動、大融合,并不是簡單重復,而是螺旋形的上升。每一次大融合過后,中華民族的結構越來越緊密,民族關系越來越和諧,文化的共同性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整體文明素質越來越高。
該教材是第一部系統闡述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教科書,有利于樹立本科生和讀者科學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有利于增強本科生和讀者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認同??偟膩碚f,《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出版,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教育意義,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該教材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奠基之作,因為它是第一部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統編教材,是第一部科學闡釋中華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教材,是第一部全面論述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教材,是第一部系統闡述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教材。該教材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體系、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成果,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